关于商投
企业文化
- 分类:关于商投
- 发布时间:2020-07-21 00:00:00
- 访问量:0
宝元通精神
作为重庆百货的前身,宝元通是民国时期以经营百货为主的西南著名企业,经过30年发展壮大,业务从商业扩大到生产领域,创造了具有巴蜀区域文化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在民国百货商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20年,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进步青年萧则可等五人共同出资840个银元,在宜宾开起了一家以经营铁锅、农具为主的店铺。
这幅图是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正是1924年,为方便顾客,刨整商铺前台阶挖出的,“宝元通”由此得名。
1929年 宝元通百货商店设立,业务由主要经营铁锅、洋钉等商品转向集中经营百货匹头。
1934年 宝元通在川南以及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建立了8个分支机构,开始在川南工商界占据重要地位。
1935年 宝元通将总管理处东迁至西南经济中心重庆。
抗战时期,在日军封锁下,为缓解物资供应紧张,宝元通人不顾危险、不辞艰辛,绕道迂回,到省外、到敌占区、到国外去采购物资并艰难运回,以保证后方物资供应。
1946年 5月,正式改组为宝元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30年的发展,宝元通从小到大,从单一贸易到工贸结合,并发展到国际贸易,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民营公司之一,总资本达6000万元。
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8月,黄凉尘等人曾三次赴香港、北京等地,寻求企业转制、走向国营。这是全国第一个知名企业在解放前积极投向革命,解放后就立即实现的传奇故事。
1950年,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接见宝元通代表黄凉尘、樊陶斋时称:“宝元通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企业。在旧社会,宝元通是划地为域的好人社会,近乎于空想社会主义;同时,宝元通培养了一批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经验都是有用的,要批判地运用,为开创西南国营贸易做出贡献。”
宝元通从事贸易三十年,有一套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在旧中国同业中独具特色,在今天仍具借鉴意义。主要从十个方面来展现。
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分明的经营管理体制。重视贸易前沿阵地人选。要求对团体忠诚,不营私舞弊。
如:选好门市基层货柜组长。开门前和关门后开十分钟短会,每天做组长日记,了解和发现本组应兴应革事项及时研究处理报告。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早晚班会、交接班和复盘模式吗?
如:薄利多销争取市场主动权。向生产工厂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进货量大而获得优惠价格。运输上选用运费低工具,在资金使用上争取国家政策,并自办商业保险,减少费用。今天我们正是这样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
大家看一下这篇《训练警语》:“有贡献的才算做事,没有贡献的算不得做事。克服困难才是做事,无有困难克服的算不得做事;一般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才叫成功,人人能做的事做到了,算不得成功。”
门市接待技术的专门培训是见习生上柜台前的必修课。关门后,以店堂为课堂,由老先生作具体接待顾客的示范表演。
以销定购,避免采购货物上的盲目性。
扩大经销、代销业务、实行产运销结合。投资合众轮船公司和民生轮船公司,取得优先安排运输和优惠运价。
重视商业信誉。从1924年起宝元通就实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因讲信誉,即使在抗战物资匮乏期间,宝元通也能从上海、青岛等地进货,甚至赊账提货。
当时宝元通就在发行购货礼券,增加经营资金。和我们今天的购物卡、购物劵性质相同。每做一笔批发生意,必须核计盈亏,以期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宝元通企业文化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宝元通的号训:牺牲小我 顾全大局 发展事业 服务社会。宝元通规定职员不许私人买田地、置房屋,不许做私生意发财致富,不许向号外存款、打会,不准私人买卖黄金、美钞,以保证一心为团体。其中一些规定正是今天我们纪检部门的要求。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劳资一体,职工与股东享受同等红酬分配权利的。股东红利占30%,职工红酬占30%,本号公积金占20%,办理社会事业费占20%。允许职工以劳动报酬入股。(下图)随着职工股比逐年增加,到1946年,五个创始人股份已降到3.8%。
为防止个人拥资垄断,确保宝元通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和宝元通事业的方向,公司制度明文规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国外资本资产以及官僚资本,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当时“川南王”刘文采也有入股意愿,也未能实现。
公积金的提取储备,保障了企业独立经营能力。当时宝元通的一个厂被敌军轰炸,就是靠公积金重建厂房的。
在进用人员上,废除亲朋关系援引和封建师徒制陋习。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对不能刻苦耐劳和权利观念较重的考生,不予录取。
对录取的见习生进行一至三个月的短期集中训练,培养团体精神。
在考核晋升上,一共设有九等36级,每半年一次期考,年终进行年考。等级较低的七等以下职员,如成绩为甲上,不合格的予以降级。
采取按劳定级,福利平等原则。职工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所需,按统一标准,不分职别、等级定量供应。
职工伙食按照统一标准编坐入席;
符合条件的:已婚职员,可申请入住公司宿舍;职员子女可申请学贴;职工伤残和困难遗属可申请补助;
公司设有公墓,凡死亡职工都可入公墓安葬。
这里记载了16位中国近现代名人与“宝元通”的故事。主要是在宝元通寻找转制过程中以及思想引领上,给予过支持、帮助的“导师密友”。
周总理对宝元通公司一直很关注。1954年,总理接见了黄凉尘,亲切询问了他个人的情况以及宝元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1949年时任中央财经委主任的陈云在政务会上听取了章乃器代宝元通公司所作的转制汇报。陈云批示:原则同意。考虑到事关重大,还专门给邓小平写信,请他关注。邓小平收到来信,遂嘱秘书“一旦战事结束,你即提醒我。搞建设嘛,肯定是打完仗后第一要务。”
邹韬奋的思路和理念对宝元通的影响巨大,他著有《事业管理和职业修养》一书,成为宝元通职工的必修课。
卢作孚在参观宝元通商号后,曾经多次盛赞宝元通秩序好、服务认真、做事有精神;“从上海到叙府,可说没有像这样的商店”;“我以前说两兄弟:民生公司、宝元通。可是现在兄弟倒前进了,这老哥子还落在后面哪!”
宝元通常常邀请进步人士、有识之人如李筱亭、江问渔等人来公司为职工演讲。这对宝元通职工思想境界的开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筱亭还当上了宝元通重庆和成都分公司的语文教员。
进入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温情烙印篇。在宝元通优秀文化传承基础上建立的重百,在计划经济时期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百货商店,以勤俭办店、艰苦创业、童叟无欺、公平买卖的企业精神享誉西南;凭借保障供应、稳定市场、满足需求为己任,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它的口碑和市民对它的美好回忆,在一代代重庆人心中传颂,成为一个时代的温情烙印。
解放初期,社会极不稳定。在物价战中登台亮相的西南区百货公司及门市部,积极组织货源、保障供给,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60年代,由于灾荒造成物资供应减少,商店采取“包、送、联、设、慰、对、凭、专”8种供应方法组织供应。
在极左年代面对各类思潮、干扰,商店坚持生产经营不放松,坚持开门不动摇。在很多商店只营业6小时,有的干脆关门的情况下,只有重百商店始终坚持“早九点至晚九点”的营业时间。
大跃进时期,因为男员工全部抽调去大炼钢铁,剩下的全是女员工,喊出“一女顶五男”的口号,许多姐妹白天工作后,晚上还要去工地,帮着运生铁和焦炭。因为商店铁门拆去炼钢了,为保护门店财产,大家轮流将铺盖搬到商店,抢着睡营业厅。
为保证商品供应,每个员工都参与运输,发扬“背篼精神”,进货时箩筐、背篼、板车齐上阵,女同志也照样拉板车中杠,在大街上飞跑。全店每月销售300多吨商品,全由自己运。(图中)这四楼一底的营业大楼,也是干部员工自己拆墙、挑沙、担砖修建而成。
重视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时任书记邱荣辉每天晚上开展学习培训,将宝元通和气生财、讲究与顾客的沟通等精神传授给员工。
售货员丁竹英创造“接一问二照顾三”工作法,深受顾客欢迎。
有时顾客来买东西,没货,营业员就把商品记下来,并抄好地址,等货到了,就抽休息时间送货上门。四川省工业代表团留言:“这里不仅是商场,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课堂”。
三八商店挂牌仅8个月,就收到表扬意见9万余件。 “三八商店”成为当时的热词和进城购物的打卡地,到解放碑三八商店去挑选重要商品成为一种消费习惯,许多家庭的第一代日用品都是在三八商店购买的。
大家看一下“三八商店待客十备”(图片)这就是备水洗脚。
在改进服务方面:废除钢丝收款;拆掉玻柜敞开售货;三包制度;可零卖单只鞋;多方式24小时购物…...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成为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个温情烙印。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破冰前行篇。这期间重百开启了一系列改革试点,成为全国商业系统破冰前行的领跑者。
1978年9月,重百在全国商业系统率先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先后试行超额利润分成,职工第一次拿到了奖金,逐年递增,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因为有了部分商品的自主进货权,业务骨干四处出击,东西南北遍布他们艰苦跋涉的足迹。
1984年,改干部终身制为任期两年的聘用制,实行经理负责制,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框框。
1988-1993年,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三级经营管理体系。重百利用企业留利,逐步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子女入托问题,开通了交通车,解放碑重百大楼外停满绿色大客车,成为了一道风景。
市场经济时期(1992——2012)——突围扩张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重百人主动拥抱市场,积极探索,内强素质、外延扩张,一路走来,既有胜利时的欢欣鼓舞,也有失败时的迷茫彷徨,既有高歌猛进中的快速发展,更有激流险滩中的艰难求索。此时,重庆百货进入中国财富500强第170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集团网站

恒升资产

颐之时